气候变化: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影响?

climate change - global warming

PDF

  2030-2050年,气候变化预计每年将多带来近30万人死亡,增加儿童营养不良与失调、虫媒疾病、腹泻和与高温有关的精神压力。气候变化对健康的潜在影响是多重且相互关联的。此外,农业产量下降、洪水、海平面上升等会造成人类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往往导致人口迁移,预计到2050年,将会有近2.5亿“气候难民”。人们应该还记得2003年欧洲夏季热浪期间的超高死亡率,仅8月份就有7万人死亡。气候对传染病的影响更为复杂,但昆虫学家们相信全球炎热且潮湿地区的扩张将使携带病毒的昆虫数量增加10倍。最终,气候变化将对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到2030年,健康损害引起的直接损失预估将在20亿至40亿美元之间。

1. 惊人的现象

  在过去的130年里,全球气温上升了约0.85℃,主要是温室气体增加引起的。在过去的25年里,气候变暖的速度加快了,气温以大于0.18℃/10年的速率增加[1]。气候变化下,海平面正在上升,冰川正在融化,降雨分布正在发生变化。此外,还有其他更难观测的复杂气候变化,比如极端天气事件(干旱、洪水、热浪),其强度和频率在不断增加(参见热带气旋:影响和风险)。气候变化的有利影响(例如温带冬季死亡率的下降)极为罕见,更多带来的是健康风险。例如,气候变化对大多数作物产量产生了负面影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第五次评估报告中指出,在极端天气事件(大火、风暴、洪水)之后,食品和谷物价格在往往迅速上涨[2]

  气候变化及其后果已经且仍将对最贫穷人口造成巨大的影响,使他们购买食物变得更加困难。英国杂志《柳叶刀》于2009年发表的一篇报告指出,气候变化是21世纪对公共健康最大的全球威胁[3]。2018年11月29日星期四,《柳叶刀》杂志发布了《柳叶刀倒计时》报告的第二版,专门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此报告是五大洲的27个学术机构、联合国和政府间机构的合作结果,它揭示了气候变化在当前和未来对全球人类健康造成的“不可接受的”风险。

  总而言之,人们已经认识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并预测它未来会对人类健康产生难以接受的潜在灾难性风险。此外,相比,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叠加在全球化(人口变化、社会变化、经济活动)引起的人类健康风险 之上的[4]

2. 对人类健康有什么影响?

 

环境百科全书-气候变化-
图1.与温度相关的人类健康影响的模型:不同时间段内的温度在不同时间段升高(+1.5℃和+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模型)。半定量数据表示带有主观性以任意单位表示适用于任何单位。参考文献[2]和[4]已经很好地详细描述了对这些风险的潜在适应性潜力。资料来源:Smith KR等人(2014),参考文献[2].

  图1总结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总的来说,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影响:

(a) 直接影响:营养失调与不良(可能是最重要的)、与极端事件(如热浪)相关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升高、与传染病(病媒传播和食物-水媒传染病)相关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升高。

(b) 间接健康影响:可利用水资源、可获得的食物、海平面上升等。

  许多其他疾病也与气候变化有关:

环境百科全书-气候变化-全球变暖
图2.从全球变暖到全球变化。全球变暖引起了许众多环境变化(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等),。进而对经济活动等产生相当大的巨大影响。等。

(a)与极端事件和气候难民移徙相关的创伤后精神压力;

(b) 与空气污染(如臭氧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气温上升也会增加过敏反应。在气候变化下的评估更为复杂。

  我们将阐述具有无可辩驳的、直接影响的气候事件(如热浪),和讨论与包括地缘政治和人口等相关的、更为复杂的主题(如营养不良)(图2)。

2.1. 致命的热浪

环境百科全书-气候变化-温度图
图3.2003年8月欧洲相比气温与季节平均的温度反常图(以季节均温为基准)气温对比的地图。:在法国,由于持续高温的累计效应叠加无风和臭氧污染,2003年8月11日和12日的是死亡人口数目达到最高峰数量最高的两天是最致命的,起因超额死亡率是由于此前的温暖天气的累计效应再加上无风和臭氧污染的累积效应,与无风和臭氧污染有关。
Temperature anomaly,气温异常。

  2003年6月到8月发生的欧洲热浪是异常严重的极端气候事件。2003年8月上半月创下了许多自16世纪以来的高温历史记录 [5]。此次热浪伴随着异常炎热、干燥的春季而来,一些地方4月末气温已达30摄氏度。再加上创纪录的干旱期,这次热浪让人联想到1947年夏天欧洲的热浪和1976年的干旱(图3)。在如法国或葡萄牙的一些国家,极端气候对生态系统、作物产量(在法国减少了20%)、民众和基础设施造成了重大影响,甚至引发政治危机。目前,不同信息源(Inserm,INSEE,INEIN,France)一致估计法国约有15000人因热浪而额外死亡,即额外死亡率超过55%!主要发生在老年人中,75岁以上受影响最严重的年龄组。在同一年龄段,相比男性,女性受到的影响更严重。报告的症状是肌肉痉挛、中暑、中暑死亡(心血管代谢失常)。

环境百科全书-气候变化-病毒扩张图
图4.虎蚊(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寨卡病毒等病毒性疾病的传播媒介)在的全球扩张的扩张图。虎蚊(颜色尺度从0到1,取决于扩张的程度)。也被称为分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登革热、黄热病的媒介)。图中颜色衡量扩张程度,变化范围从0到1。。
Predicted distribution of Aedes aegypti, Predicted distribution of Aedes albopictus.
埃及伊蚊的预测分布,白纹伊蚊的预测分布。

  此热浪将仍将作为以前和将来同类事件的参考点。此后,世界范围的其它热浪也被发现,特别是在2012年夏天的美国(图4)。热浪之后,经过温和多雨的冬天,关联发生了西尼罗河脑炎(病毒性脑炎-西尼罗河病毒)病例增加[7](见表1)。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世界上近三分之一的人将潜在地受致命热浪的威胁,如果温室气体排放量继续以目前的速度增加,到本世纪末,这一比例可能上升到四分之三[8]

2.2. 病媒传染病上升

2.2.1. 大体数据

  传染性病菌的昆虫媒介的扩张是由由于以下几个因素:(i)冬季气温升高会增加它们的活动期(从而增加繁殖),从而改变蚊子和蜱媒介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由于缺乏滞育阶段而持续传播,滞育在生物体发育过程中由遗传决定的,在此期间代谢活动的强度降低)。(ii)干旱促使水箱储存增加,有利于蚊子滋生。(iii)降雨反过来又创造了有利于蚊子发育的供水点。

环境百科全书-气候变化-西尼罗河病毒
图5.西尼罗河病毒(WNV)在美国的传播的概率(这些地图的分辨率不应该不会掩盖这类种预测中固有的许多不确定性)[来源:Harrigan等人,2014年,参考文献[14]]
Increased Probability of WNV by 2080, Increased Probability of WNV by 2050, No change in Probability of WNV by 2050, Decreased Probability of WNV by 2050, Decreased Probability of WNV by 2080.
截止2080年WNV传播概率增加的区域增加,截止2050年WNV传播概率增加的区域增加,截止2050年WNV传播概率不变的区域无变化,截止2050年WNV传播概率降低的区域,截止2080年WNV传播概率降低的区域。

  因此,蚊媒病毒[9]-虫媒病毒(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的地理分布应该会扩大。特别是,它可能导致黄热病、登革热及其出血并发症的病例数量的总体增加。一些虫媒病毒是由伊蚊属(250种携带许多病毒)的虎蚊传播的,它们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白孔纹伊蚊是基孔肯雅病毒、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等病毒性疾病的媒介,在世界范围呈上升趋势,它最初来自亚洲,现已跨越海洋,是当今地球上最具侵略性的媒介之一[10](图5)。白孔纹伊蚊已经在包括法国在内的大约80个国家中被发现,这种适应性很高的双翅目昆虫通过卵进行传播,雌性通常在死水中产卵。

  此外,硬蜱属的蜱在温和的温度下活性最大。因此,随着全球变暖,预计由这些昆虫传播导致的以脑(脑、脑干和/或小脑)发炎为特征的疾病发生频率将增加(见表1)。

环境百科全书-气候变化-昆虫脑炎

2.2.2. 一些病媒疾病的例子

  发病率随着全球变暖而增加的虫媒病毒的第一个例子是登革病毒[11]。该病毒由埃及伊蚊和白孔纹伊蚊传播,在美洲、非洲和亚洲的赤道地区均可观察到该疾病。世界和欧洲范围内病例数量正在增加[12]。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约有25亿人暴露于这种风险之中,每年有5000万例登革热和50万例出血性登革热病例,其中需要住院治疗的儿童比例很高。专家估计,到21世纪80年代的,可能还会有30亿人面临登革热传播的风险[13]

  西尼罗河病毒(WNV)由库蚊属的蚊子携带,可传播给鸟类和哺乳动物,也包括人类。它于1999年首次出现在美国,并于2012年强势复苏,证明了气候变化在这个地区的作用(表1和图5)。自该病毒传入北美以来,已经影响了数百万美国人,78万人患病,超过1.6万人患上脑炎,1549人死亡[14]

  对于某些病毒性疾病,病例数量的增加是由全球变暖和与全球变化有关的现象导致的。例如,在拉丁美洲,森林砍伐和城市化已经改变了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它已从地方性动物病发展为流行病。登革热描述了一种独特的动物性疾病特征,它的发病率在动物中通常相当稳定,且在森林区传播;在人类中的发病率通常也相当稳定,在城市中传播[15]。人们可能会好奇非洲日益严重埃博拉病毒,以及最近拉丁美洲出现的寨卡病毒,是不是气候变化的后果之一[16]

环境百科全书-气候变化-区域风险
图6. 具有大流行风险的出现不同传染病传播(病毒和细菌)出现区域风险。
Hotspots of Pptential Elevated Risk for Disease Outbreaks:2014-2015.
疾病暴发风险升高的热点地区:2014-2015。
CHIK Chinkungunya,CHOL Cholera, DENG Dengue Fever, HFRS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PS 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 MAL Malaria, PL Plague, RI Respiratory Illness, RVF Rift Valley Fever.
CHIK基孔肯亚热,CHOL霍乱, DENG登革热, HFRS 流行性出血热, HPS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MAL疟疾, PL瘟疫,RI 呼吸系疾病,呼吸器官疾病, RVF山谷热.

  但还有其他伊蚊属蚊媒病毒的例子:

(i) 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已在非洲和亚洲广泛传播(图6)。它的病症为发热性关节疼痛,并在意大利的本地传播增加了。这种蚊虫病媒在法国也广泛存在。

(ii) 裂谷热病毒(RVFV)感染是牲畜动物流行病的原因。人类和动物之间的接触感染增加了病例的数量,并扩展到了北部(沙特阿拉伯)(图6)。

  关于冈比亚按蚊携带的疟疾病原体(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在肯尼亚已观察到流行病,特别是在海拔2000米以上、温度超过18°C和降雨量超过15厘米/月[17]的地方。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的免疫人口将特别容易感染疟疾,这取决于山区变暖的程度[18]

2.3. 自然灾害:对健康有何影响?

  除了导致风暴和洪水的成倍增长厄尔尼诺(ENSO或厄尔尼诺南方涛动)还是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19]和肠胃炎[20]的重要风险因子。更严重的是,它会导致人口迁移和接触感染,从而扩大人类间、人类和动物之间的传播以及通过污水的传播。霍乱弧菌引起的流行性腹泻已受到了重点研究(见图6)。事实上,通过1980年至1998年的一系列观测,研究人员指出,孟加拉国霍乱发病率的季节变异与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温度波动相关[21]

  在孟加拉国和秘鲁,霍乱的动态确实与厄尔尼诺振荡有关,后者似乎与1991年秘鲁霍乱再次出现尤其有关联,当时细菌附着在浮游生物上,从西向东漂移过太平洋。

  2001-2002年的另一个重大事件是马来西亚出现了尼帕病毒,它是70%的致命性出血热病例的诱因。分析认为这一事件1998年是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和该地区森林大量砍伐共同作用导致的[22]。森林被破坏后受感染蝙蝠大量逃离导致病毒传播。由于蝙蝠不发病,它们很容易污染哺乳动物(如猪),特别是人类。

  汉坦病毒是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降雨敏感的微生物的另一例证。它们在人类中主要引起两种综合征:出血热和肾脏综合征(在亚洲和欧洲)和心肺综合征(在北美)(图6)。

2.4. 对水和食物有什么影响?

2.4.1.饮水获取更加受限

  降水不断增加的不确定特性可能会对淡水供应产生影响(参见我们是否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风险?)。缺乏安全的饮用水会妨碍个人卫生,增加患腹泻病的风险,每年有近6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腹泻病。在极端情况下,缺水会导致干旱和饥荒。到2090年,气候变化预计将扩大受干旱影响的地区,使极端干旱的频率增加两倍,并会使其平均持续时间增加6倍[23]

  洪水的频率和强度也在增加,它们污染了淡水源,增加了水媒疾病的发生风险,并为病菌携带昆虫(如蚊子)的幼虫提供滋生地(见上文)。它们还造成溺水、身体创伤、住房损坏以及保健和护理服务中断。

2.4.2. 食物和营养缺乏获取

  气温上升、气候事件的影响(生态系统退化、基础设施破坏和人类居住区的破坏)……都将对粮食生产产生影响(图7)。世卫组织最近的一项研究已经提到,许多最贫穷地区的粮食产量将下降,到2020年,一些非洲国家的粮食产量将下降50%[24]。海平面上升、供水和农业用地的污染(或盐碱化)将加剧这些影响。

环境百科全书-气候变化-作物产量
图7.气候变化(2050年水平)对作物产量的总体影响。数据,基于对1994年至2010年记录的模拟结果 [资料来源:来自Wheeler&vonBraun,2013]。
Percentage change in yields between present and 2050.
目前至2050年之间的收益率产量变化百分比。

  从较长期来看,气候变化可能会增加作物产量的年际变异性。虽然对农产品的需求每年都在上升,气候变化可能会推高食品价格。越来越多的专家关心粮食安全问题。最悲观的预测是,到2050年,全球作物产量将每十年减少2%,而需求将每十年增加14%。除此之外,作物增产影响的风险预计将进一步增加,并取决于气候变暖的程度。总的来说,这将导致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发生率的增加,目前每年造成310万人死亡[25]

2.5. 气候变化对精神健康的影响 -气候难民

  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联合获得者阿尔·戈尔和IPCC专家预测,与精神相关的疾病[26](压力,自杀)会增加。气候变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在热浪或异常干旱期间得到证实[27]。据估计,到2050年将有2.5亿气候难民,由于海平面上升以及住房、医疗设施和其他基本服务遭到破坏,人口流动将加剧这些疾病[28]。请记住,世界上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洋上不到60公里的地方!受影响的人口将被迫迁移,这将增加各种健康风险,从精神健康疾病到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

  此外,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气温的上升会增加美国的自杀率[29]。这项研究由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组领导,使用了1968年至2004年美国的自杀率和1990年至2010年墨西哥的每月自杀率的数据。他们采用一个名为PRISM的气候绘图工具,将这些数据与美国各县的温度和降水数据进行比较,他们发现温度上升和自杀风险增加之间存在非常一致的关系。

2.6. 永久冻土层融化释放出的微生物?

  2016年8月,一名居住在西伯利亚冻原的12岁男孩从俄罗斯炭疽疫区被送往医院。他死于亚马洛-内内西亚自治区首府萨莱克哈德市的一家医院,另外20人也被诊断患有该疾病。小孩的死与炭疽高度关联,炭疽是一种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传染病。这名男孩的症状是该种病的肠道型,很难诊断,这种传染病是在消失75年后再次出现。而同时期内,流行病学表明西伯利亚的永冻层融化是地下驯鹿群相关细菌释放的原因之一。1897年至1925年期间,炭疽杆菌导致驯鹿群大量死亡(150万头驯鹿),并被埋在永冻层中[30]。目前的热浪很可能会导致炭疽孢子(一种细菌抗胁迫的形态)从填埋区释放。

  全球关注受全球变暖影响特别严重的泛北极地区的专家认为其它人畜共患传染病(细菌:布鲁氏菌病、莱姆病、钩端螺旋体病-病毒:狂犬病、汉坦病毒热、蜱传脑炎、西尼罗脑炎)的发病率有可能急剧增加[31]

2.7. 生物多样性崩溃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在全球变化及其对人类健康研究中,生物多样性的崩溃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参见生物多样性不是一种奢侈而是一种必需)。虽然对昆虫种群的影响和对某些脊椎动物(如鸟类)的影响能够被确定,但对人类的影响则更难以评估。然而,令人担忧的报告指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危及世界各地人民的经济、生计、粮食安全和生活质量[32]。根据其它资料来源,人类自然环境中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有人类健康和福祉方面的代价,这种代价是隐形的并会肆意传递给后代,但这可以通过经济学来评估[33]。这种代价主要由两个因素引起的:一方面,对人类的食物和健康有用的生物材料消失了,另一方面,功能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甚至崩溃,导致“生态系统”商品和服务的损失。

  最后,气候变化对作为生命基础的内源性和环境微生物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尚待探究。对脊椎动物的研究表明,温度的升高会导致其微生物组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样,海洋酸化会导致了一些无脊椎动物(如海绵)的微生物群发生显著变化。一些严肃的假说指出,人类肠道微生物组的改变(参见人类微生物群:我们健康的盟友)和生态失调(与肠道微生物组失衡有关的病理:如炎症性肠病、肥胖、糖尿病等)伴随着全球变化(快速城市化、快餐饮食、远离自然环境的久坐生活方式、大规模抗生素使用、热应激)。

3. 结论:健康、气候变化和全球变化

  本章探讨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最明显的影响。有两点需要强调:首先,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的测量只能达到非常接近真实的程度,特别是区别于热浪等极端事件的渐变影响(例如对病媒传播疾病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感染源的“不可预测性”。

环境百科全书-气候变化-人口健康
图8.全球变化及其对人口健康的影响[来源:AJ McMiche l2013]

  气候变化在自然界中已经很复杂了,它伴随着我们生活方式的全球变化(图8)。这有时使某些预测模型的可靠性存在很大不确性。

  另一方面,关于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我们可以确定以下几点[4]:

  • 无论在富裕还是贫穷国家,每年因中暑死亡或住院的人数在增加;
  • 病媒传播的传染病或其病媒的地理扩张(如高海拔疟疾);
  • 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的沿海地区霍乱流行病的增加;
  • 粮食价格的上涨,特别是在不稳定的国家,导致低收入家庭粮食不足(贫困陷阱)。

  因此,气候变化将对健康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而全球变化的影响将加剧这种影响。所有人都将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但有些人更容易受到影响,例如:

  • 那些生活在小岛屿国家或其它沿海地区、大城市、山区和极地地区的人尤其容易受影响。
  • 儿童,特别是生活在贫穷国家的儿童,最容易受到由此产生的健康风险的影响,并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受到影响。

  对老年人和先前有残疾或疾病的人的健康影响也应更为严重。

2.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健康风险总结。

环境百科全书-气候变化-健康风险总结

  根据世卫组织的报告,在没有援助的情况下,缺乏良好卫生基础设施的地区(大多数在发展中国家)将是最没有能力准备和应付这种情况的地区。如果没有重大的改进措施,卫生系统不能应对(例如中暑)的时候将会到来。现在唯一负责任的态度是彻底改变我们的经济模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对人类和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直接依赖于生物多样性)来说,它已成为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参考资料和说明
[1] IPCC.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In: Edenhofer O, R. Pichs-Madruga, Y. Sokona, E. Farahani, S. Kadner, K. Seyboth, A. Adler, I. Baum, S. Brunner, P. Eickemeier, B., Kriemann JS, S. Schlömer, C. von Stechow, T. Zwickel and J.C. Minx editors (2014), Climate Change 2014,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AR5)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Smith KR et al (2014) Human Health: Impacts, adaptation, and co-benefits. In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Part A: Global and Sectoral aspect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 to the 5th assessment Report (AR5)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Field CB et al (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K pp 709-754

[3] Costello A et al (2009) Managing the health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Lancet 373: 1693-1733

[4] McMichael AJ (2013) Globalization,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Health. New Engl J Med 368: 1335-1343

[5] Schär C (2004) The role of increasing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in European Summer heatwaves. Nature 427: 332-336

[6] Robine JM et al (2008) Death toll exceeded 70,000 in Europe during the summer of 2003. Reports/Biology Series, 331:171-78

[7] Wimberly et al (2014) Regional variation of climatic influences on West Nile virus Outbreaks in US. Am. J Too much. Med Hyg. 91: 677-684

[8] Mora C et al (2017) Global risk of deadly heat. Nature Climate Change. doi:10.1038/nclimate3322

[9] Zhang Y, Hansen A, Bi P. (2014) Climate change and vector-borne viral diseases. In Viral infections and global change. Singh SK ed John Wiley & sounds Hoboken, New Jersey

[10] Kraemer MU et al (2015)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the arbovirus vectors Aedes aegypti and Ae. albopictus. Elife 4:e08347

[11] Hales S et al (2002) Potential effect of population and climate changes on global distribution of dengue fever: an empirical model. Lancet 360:830-4

[12] Schaffner F & Mathis A (2014). Dengue and dengue vectors in the WHO European region: past, present, and scenarios for te future. Lancet Infect Dis 14: 1271-1280

[13] Bhatt S et al (2013)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and burden of Dengue. Nature 496: 504-507

[14] Harrigan RJ et al (2014) A continental risk assessment of West Nile Virus under climate change.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 2417-2425

[15] Weaver S (2013) Urbanization and geographic expansion of zoonotic arboviral diseases: mechanisms and potential strategies for prevention. Trends Microbiol. 21(8):360-3.

[16] Paz S. & Semenza J.C. (2016) El Niño and climate change-contributing factors in the dispersal of Zika virus in the Americas? Lancet 387(10020):745

[17] Jonathan A. Patz & William K. Reisen (2001) Immunology, climate change and vector-borne diseases. Trends in Immunology Vol.22 No.4 April 2001

[18] Lindsay S.W. & Martens W.J. (1998) Malaria in the African highland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Bull World Health Organ. 76(1):33-45

[19] Pascual M. et al (2000) Mode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SO and cholera in Bangladesh (Int. Center For Diarrhoeal disease Research, Bangladesh) Science, 289(5485):1766-9.

[20] Chrétien J.P. et al (2015) Global climate anomalies and potential infectious disease risks. Plos Current outbreaks doi: 0.1371/currents.outbreaks.95fbc4a8fb4695e049baabfc2fc8289f

[21] Rodo X et al (2002) ENSO and cholera: a non stationary link related to climate chang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9(20):12901-6.

[22] Chua KB et al (2002) Anthropogenic deforestation, El Niño and the emergence of Nipah virus in Malaysia. Malays J Pathol. 24(1):15-21.

[23] Food Policy Report No. 21, September 2009.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IFPRI) IPCC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Climate Change 2007 (AR4)

[24] WHO (2014) 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selected causes of death, 2030s and 2050s.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5] Wheeler T & von Braun J. (2013)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global food security. Science 2013;341:508-13

[26] Levy BS & Patz JA (2015) Climate change, Human rights and social justice. Annals Global Health 81, 3: 310-322

[27] Berry H.L., Bowen, K & Hjellstrom T. (2010) Climate change and mental health: a causal pathways framework. Int J Public Health. 55(2):123-32.

[28] Black R, Bennett SR, Thomas SM, Beddington JR (2011) Climate change: Migration as adaptation. Nature 478:447-9.

[29] Burke M et al (2018). Higher temperatures increase suicide r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Mexico. Nature Climate change 8: 723-729

[30] Revich BA & Podolnaya MA (2011) Thawing of permafrost may disturb historic cattle burial grounds in east Siberia. Global Health Action doi: 10.3402/gha.v4i0.8482. Epub 2011 Nov 21

[31] Parkinson AJ, Evengard B, Semenza JC, et al (2014) Climate change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in the Arctic: establishment of a circumpolar working group. Int J Circumpolar Health. doi: 10.3402/ijch.v73.25163.) e(31

[32] https://www.who.int/globalchange/ecosystems/biodiversity/fr/

[33] http://sante-biodiversite.vetagro-sup.fr/wp-content/uploads/HB-REVUE2015HS_web-aout-20153.pdf


“环境百科全书”由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出版- www.univ-grenoble-alpes.fr

引用这篇文章:作者:DROUET Emmanuel(2019),气候变化:对我们健康的影响?,环境百科全书,[在线ISSN2555- 0950]网址:http://www.encyclopedie-environnement.org/?p=6913

环境百科全书中的文章是根据知识共享BY-NC-SA许可条款提供的,该许可授权复制的条件是:引用来源,不作商业使用,共享相同的初始条件,并且在每次重复使用或分发时复制知识共享BY-NC-SA许可声明。

译者:王跃辉                         编审:薛凯                    责任编辑:胡玉娇


环境百科全书由环境和能源百科全书协会出版 (www.a3e.fr),该协会与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和格勒诺布尔INP有合同关系,并由法国科学院赞助。

引用这篇文章: DROUET Emmanuel (2022年10月6日), 气候变化: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影响?, 环境百科全书,咨询于 2023年9月30日 [在线ISSN 2555-0950]网址: https://www.encyclopedie-environnement.org/zh/sante-zh/climate-change-what-effects-on-health/.

环境百科全书中的文章是根据知识共享BY-NC-SA许可条款提供的,该许可授权复制的条件是:引用来源,不作商业使用,共享相同的初始条件,并且在每次重复使用或分发时复制知识共享BY-NC-SA许可声明。